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
铜像

明代金铜佛像

时间:2017-06-24 22:30:30   作者:容艺网   来源:www.rongyi.org   阅读:42453   评论:2
内容摘要:明代金佛像神态优美,用材精良,特别是明宣德(在位1426—1435)观音金像,其审美意识和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平。确立了汉传观音像的标准造型并沿传至今。宣德观音采用纯金制作。小巧精致,生动祥和,形态优美端庄。宣德皇帝朱瞻基赋予观音永远的慈祥,永远的微笑。比之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达.芬奇的《蒙娜丽莎》,其微笑更加生动迷人。且...

明代金佛像神态优美,用材精良,特别是明宣德(在位1426—1435)观音金像,其审美意识和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平。确立了汉传观音像的标准造型并沿传至今。宣德观音采用纯金制作。小巧精致,生动祥和,形态优美端庄。宣德皇帝朱瞻基赋予观音永远的慈祥,永远的微笑。比之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达.芬奇的《蒙娜丽莎》,其微笑更加生动迷人。且工艺制作难度比《蒙娜丽莎》更要难上许多倍。1452年,巨匠达.芬奇在意大利出生,此时,宣德皇帝朱瞻基已经死去了十七年。

明代金铜佛像

    明代金铜佛像简介
明代金铜佛像
简约之美是唯美的最高品味,此观音简约而精致。智慧的宽额,饱满的脸庞,头顶日月披道家仙巾,衣衫单薄贴身且有立体感。身体比例正确,发丝细微深刻,璎珞细小清晰,宁静而生动,自在而祥和。给人以爱从心生的充实感受。将观音置于桌上便自动前后拜拜,仰躺时侧左右摇晃,手摇时“沙沙”作响,显示有求必应的效果。每一细微处无不彰显制作大师的工艺水平。制作完成后,再用商周青铜器的黑漆古碾成细末加药水蒸煮作伪处理,产生微绿锈色。同时在底款处作多处防伪处理。显示宣德皇帝的个人喜爱及独享风格。此尊纯金观音高11厘米,头部和身体微微右倾(帝王自用的特征之一)。宣德时期皇帝与官员有用”随身佛“之习俗,纯金为皇帝专用。清乾隆汉传观音金象是明宣德汉传观音标准像的一种延续。在制作艺术工艺风格上是一脉相承。但在审美意趣上又不尽相同。但都简约朴实
明代金铜佛像清乾隆汉传观音金象。宣德观音金象精致而生动感人,乾隆观音金象面像青秀美丽,神态庄严肃穆。头顶佛身,手持宝瓶,目光如炬炯炯有神。乾隆观音金象做工精细规整,采用当时999%最先进炼金工艺“千足金”制作。成色足而金红光灿烂。体内分两层,内装一颗大舍利子和摇沙,底款采用双龙环绕图案,篆书四字“大清御物”(皇帝自用之物)。与明宣德观音金象一样做防伪处理:全身涂抹含有氧化铜的轻质油,现轻微绿锈斑,双龙底款更是园点凹圈交错的多处防伪处理。汉传观音金象,作为不同朝代,不同皇帝的至尊供奉品,整体风格一脉相承,揭示了皇帝本人内心世界顶礼膜拜的真实愿望。金象高17cm
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,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,如北齐、北魏、隋唐、宋辽等时期,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,而南诏、吐蕃、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。[1] 
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,他与其子戴勃、戴都善长雕铸佛像,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,因而被誉为“戴家样”。北魏时期佛教大盛,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,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:嫔妃生子后,必令手铸佛像,成
明代金铜佛像
 者为后,败者赐死。[1] 
至隋唐,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“秀骨清像”型,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,向“雍容华贵”的方向发展,并且更加人性化,故有“菩萨似宫娃”一说。自元代开始,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。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,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。[1] 
特别是明清两代,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、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,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。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,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,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、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、乾隆两朝。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,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,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,工艺精湛,气势辉煌,姿态普遍富于动感,颇具震撼力,在抚慰人心的同时,也凸显尊崇之美。[1] 
    明代金铜佛像的历史
金铜佛像[2]  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。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,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,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由于佛教教义能够起到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作用,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。其间除了在国家走向衰落时,统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“与国争利”的局面而引发的几次“灭佛”运动以外,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畅通无阻。伴随着佛教的传播,佛教艺术也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,自魏晋南北朝开始,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,信徒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、雕塑、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。
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,如北齐、北魏、隋唐、宋辽等时期,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,而南诏、吐蕃、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。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,他与其子戴勃、戴都善长雕铸佛像,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,因而被誉为“戴家样”。北魏时期佛教大盛,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,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:嫔妃生子后,必令手铸佛像,成者为后,败者赐死。至隋唐,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“秀骨清像”型,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,向“雍容华贵”的方向发展,并且更加人性化,故有“菩萨似宫娃”一说。自元代开始,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。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,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。特别是明清两代,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、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,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。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,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,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、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、乾隆两朝。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,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,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,工艺精湛,气势辉煌,姿态普遍富于动感,颇具震撼力,在抚慰人心的同时,也凸显尊崇之美。藏传佛像除汉地制作的以外,藏中、藏西、青海等地都有制作,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,丰富多彩。这些佛像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,也是精美的艺术品,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。藏式金铜佛像被大量生产的同时,汉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继续。但与藏传佛像相比,汉式佛像的题材较为单调,造型比较单一,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丰富。 明代金铜造像是我国佛像艺术的一个高峰,但汉藏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水准差异很大 


标签:明代金铜佛像 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明清金铜佛像特征与作伪
相关文章
相关评论

容艺网(www.rongyi.org)-容天下艺术信息于一网(容艺网艺术交流很容易)
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及时删除!

技术支持:能量网络